喀斯特奇觀——溶洞、石鐘乳、石筍、石柱及石幔

2013-10-26      】

  喀斯特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體的層面、節(jié)理或裂隙進行溶蝕擴大而成的空洞,在喀斯特溶洞發(fā)展過程中,除了以溶蝕作用為主外,還伴有水利、機械等其他的侵蝕作用及生物作用。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溶洞包括貴州的龍宮、桂林的蘆笛巖等。溶洞中由于洞頂滲入的地下水中CO2含量較高,對可溶性石灰?guī)r具有較強的溶蝕力,當這種溶液滲至洞內頂部出露形成水滴時,由于表面張力作用,水滴迅速釋放出CO2形成碳酸鈣薄膜沉積,隨著不斷滲流、沉積,洞頂形成具有空心的管狀沉積物,直徑一般小于1-2cm,成為石管。石管外壁也有滲滴水流時,石管就不斷加大而成乳狀沉積物,即石鐘乳。當水滴從石鐘乳上跌落至洞底時,變成許多小水珠或流動的水膜,這樣就促進了水滴中CO2的散逸,而在洞底產生碳酸鈣堆積,堆積物橫切面沒有中央通道,但具有同心圓結構,隨水滴跌落不斷由洞底往上增高形成錐狀、塔狀及盤狀的沉積物,即石筍。由于重力作用,石鐘乳和石筍相對增長,直至兩者連接而成的柱狀體,即石柱,隨著洞頂下滲的水溶液繼續(xù)沿石柱表面堆積,石柱不斷加粗。含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因CO2迅速逸散而產生片狀和層狀的碳酸鈣堆積,即石幔,其表面具有彎曲的流紋,高度可達數(shù)十米,十分壯觀。

 

打印】 【關閉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