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重點保護的3種鼠——法律保護之鼠(二十一)

2015-07-21 陳安國      】

  本篇講述未列在《國“三有”動物名錄》上、系各省自行選定為“地方重點保護”的3種鼠,其基本生物學(xué)資料匯總于下表:

  麝鼠 Ondatra zibethicus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Linnaeus,1776):別名麝香鼠、青眼貂、水耗子,英文名Common Muskrat Musquash,系倉鼠科田鼠亞科麝鼠屬,該屬僅此1種。是田鼠亞科里體型最大者,營水陸兩棲生活;以尾側(cè)扁和后足具半蹼2項特征,區(qū)別于國內(nèi)田鼠亞科其他種類。

 
  體長一般23~36厘米 ,體重0.8~1.5千克。體形粗壯,吻鈍圓,眼??;耳短,隱于毛中,耳孔有長毛堵塞;尾長約為體長的2/3 ,尾毛短稀、具小而圓的鱗片;乳頭3對:胸部1對,鼠蹊部2對。

  棲息于水草豐富的沼澤湖泊、河流沿岸,善游泳和潛水。在水中時,頭、身及尾常呈一水平線,停留水中不動,可達數(shù)分鐘;聞聲驚動即潛入水下,亦可達數(shù)分鐘之久。一般筑巢于岸邊洞穴中,以干草為窩,巢穴至少有2個洞口,一在水上,一在水下;偶可見棲于水面浮巢中。取食活動主要集中在晨昏,喜食水邊或水生的植物根、莖、葉,也采食小水生動物及岸邊農(nóng)田作物。每年可產(chǎn)3~5胎,孕期22~30天。每胎通常5、6仔,最多可達16仔。不到1歲便可性成熟。

  麝鼠是外來種,原產(chǎn)于北美洲的森林地區(qū),20世紀初引入歐洲各國散放飼養(yǎng),因其繁殖率高,擴散快,現(xiàn)在分布較廣。我國分布的麝鼠有兩種來源,一是由前蘇聯(lián)自然擴散到新疆北部、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省東部,并形成分布區(qū)。二是1957、1958年從蘇聯(lián)引種進行人工散放。如今除西藏外,在各省區(qū)的湖泊、沼澤、河流中幾乎都放養(yǎng)過,尤其東北、西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貴州等地已較多見。

  此鼠是經(jīng)濟價值很高的毛皮獸,其毛皮呈棕褐色帶光澤,具皮板厚、絨毛密、針毛稀疏光亮等優(yōu)點,且毛色背腹一致、光潤堅韌、輕軟美觀、瀝水性強,不沾雨雪,防寒保暖性能好,毛皮質(zhì)量可與水貂皮媲美,是制高檔裘皮大衣、皮帽、皮領(lǐng)、皮手套等的上等原料,被國家列為重點發(fā)展的毛皮動物。另外,雄麝鼠的鼠鼷部有1對香腺(會陰腺),分泌乳黃色油性粘液,具有濃郁的香味,稱為“麝鼠香”,既可以代替麝香作為中藥材,又是制作高級香水的原料。麝鼠香中含有麝香酮、降麝香酮、十七環(huán)烷酮等成分,中環(huán)酮、醇類化合物比天然麝香的種類多,其減慢心率的作用更明顯,具有消炎、耐缺氧、降血壓、抗過敏等作用,還能延長血液凝固的時間,可防治血栓性疾病,且對痔瘡、冠心病有特效。麝鼠肉因高蛋白、低脂肪,是鮮美的野味食品。麝鼠油脂可用來制皂、制革,作餐具的涂料、燃料和油漆工業(yè)的附加劑等。麝鼠的糞便有驅(qū)蚊蠅作用,是制作蚊香的好材料。

  麝鼠適應(yīng)性很強,可以在我國寒冷的東北、干旱的西北地區(qū)生存繁殖,也可以在南方多濕溫暖、甚至高溫炎熱的地區(qū)落戶。放養(yǎng)地應(yīng)具備水位變化比較穩(wěn)定、岸邊的土質(zhì)和坡度能滿足挖洞的需求、水草豐富、方便隱蔽、冬季冰凍不到水底等自然條件。人工飼養(yǎng)以植物性飼料為主,如蘆葦、水草等,也可飼以甘藍、胡蘿卜等,動物性飼料可用淡水魚類、蚌類等。麝鼠愛活動,但活動范圍比較小,區(qū)域性很強,活動的時間、次數(shù)、路線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視覺和嗅覺相當遲鈍,但聽覺很靈敏。

  倭花鼠 Tamiops maritimus

  倭花鼠系松鼠科麗松鼠亞科花松鼠屬Tamiops動物,以前被列作隱紋花松鼠東南亞種T. swinhoei maritimus,所以,湖南省的名錄亦以“隱紋花松鼠”之名列入(該省實際上無T. swinhoei分布而是倭花鼠),今據(jù)Osgocd(1932)以及Thorington and Hoffmann(2005),重新認定為獨立物種。筆者在《法律保護之鼠㈥》中已對花松鼠屬及倭花鼠作過簡要介紹,此處僅對該種形態(tài)特征做補充描述。

 
  倭花鼠 Tamiops maritimus(Bonhote,1900):別名倭松鼠,英文名Maritime Striped Squirrel。背毛短,呈橄欖灰色;腹毛淡黃色;側(cè)面的亮條紋短而窄,呈暗褐白色,中間的兩條亮條紋模糊,側(cè)面一對較清楚,但不像明紋花松鼠那樣明顯,眼下面的灰白色條紋不與背上其他亮條紋相連。該種區(qū)別于隱紋花松鼠的特征是,體型更小、毛被較短而絨細、體背部橄欖色調(diào)較濃,其內(nèi)側(cè)的淡色紋更接近于頸背部色調(diào)。

  分布中國南部(閩、臺、浙、皖、贛、湘、粵、瓊、桂、云),延伸至越南和老撾。在東南沿海地區(qū)棲于相對低海拔地區(qū),在臺灣則通常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處。高度樹棲性,生活在有橡樹、月桂及馬尾松的常綠闊葉林或混交中生林內(nèi),能在樹間作長時間跳躍。

  白腹巨鼠(小泡巨鼠)Leopoldmys edwardsi

 
  白腹巨鼠,現(xiàn)又稱小泡巨鼠,為鼠科鼠亞科小泡鼠屬Leopoldmys物種,系由原先的大鼠屬Rattus分出。該屬頭骨窄長,成體的顱全長大于50毫米,聽泡很小,其長小于顱全長的12%;是鼠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軀干部粗大,后足長超過45毫米,尾比體軀長,故又稱長尾巨鼠屬、長尾大鼠屬。[形態(tài)相似、聽泡也小,泡長小于顱全長的15%的白腹鼠屬Niviventer,乃體型較小,成體的顱全長小于50毫米,后足長小于45毫米。]被毛短而光滑,背毛棕色到淺灰棕色,腹毛純白色,背腹分界明顯。前后足背面中間暗褐色,足側(cè)及趾端白色。尾呈模糊的雙色,上深下淺。本屬4種,中國僅此1種。

  白腹巨鼠(小泡巨鼠)Leopoldmys edwardsi (Thomas, 1882):別名長尾巨鼠、長尾大鼠、愛氏巨鼠、巖鼠、過山龍、大山鼠。英文名Edward’s Rat、Edward’s Long-tailed Giant。體重351~560克,尾長而粗,顯著超過體長;吻及眼眶周圍暗褐色,耳殼大而薄,暗褐色,向前拉能遮住眼部;前足背中央?yún)^(qū)有一暗褐色斑塊。體背面毛棕褐色或褐褐色,腹面純白色。尾上面黑褐色,下面白色,末端多為灰白色或全白。聽泡小而低,不及顱全長的1/10。門齒背面為棕黃色,側(cè)面和腹面為牙白色。乳頭4對,胸、腹各2對。其體較青毛巨鼠Berylmys bowersi粗壯,且背毛較柔軟(冬季針毛變軟),體背毛色較深暗。

  系南方山地林區(qū)鼠類,棲居在山區(qū)竹林、杉、松和闊葉林及林緣茅草、灌木叢生處。喜在山洞內(nèi)或山澗附近的巖石縫中穴居。在丘陵山地的農(nóng)田、果園、茶山等生境中也有分布。冬季多在山區(qū)巖洞中過冬,春末夏初常發(fā)現(xiàn)于山區(qū)的田園間。性兇猛,善攀爬,多在夜間活動,活動范圍較大。食性雜,吃各種野生果實、樹的嫩芽、草的根、莖及種籽,也吃昆蟲、蚯蚓及鼠類等。山區(qū)土特產(chǎn)品香菇、竹筍、桐子、栗子、茶子等常遭其大量竊食,春夏之交到田園活動時也會損壞稻谷與蔬菜。一年四季均能繁殖,每胎產(chǎn)4~5仔。

  分布于西藏東部、云南,向北到甘肅南部,向東到浙江,并至海南島;向西延伸到印度,向南到印支、緬甸和泰國。但數(shù)量不多,為稀有種。

  生存狀況與保護意義

  世紀初對這3種動物野外生存的瀕危等級評估,皆屬“無危(LC)”級。麝鼠是外來種,是作為重要經(jīng)濟動物引入放養(yǎng)的,對其保護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該鼠喜好在土壩中打洞筑巢,對河堤、水庫等具有危險性,對農(nóng)作物也會造成一定損害,放養(yǎng)地選擇上務(wù)必注意回避和控制。而據(jù)國外報道,本種在流行病學(xué)上為鼠疫、土拉倫斯病、副傷寒等病原的自然攜帶者,對此應(yīng)當警惕并做適當檢測、防范。

  倭花鼠本來就是松鼠科有益動物,只因原先將它當作隱紋花松鼠東南亞種,《國“三有”動物名錄》才未明列其名,其實它就屬國“三有”動物之列。因此,海南省指其現(xiàn)行名稱,湖南省是用了老名稱,都定為省重點,江西省則將“松鼠科所有種”一并定為非重點保護,都是相應(yīng)的入法保護舉措。

  白腹巨鼠是大型鼠類,對山區(qū)土特產(chǎn)及農(nóng)作物有顯著危害,而且其毛皮和肉都有利用價值,易遭人捕殺;但它也具搬運、埋藏樹木種子的習(xí)性,并對不同樹木種子具選擇性,對這些植物的種群擴散有利,并可能對林木的更新產(chǎn)生積極影響。它的數(shù)量稀少,湖南省當是以“稀有種”列入保護名錄。

  對這些野生動物的保護,主要是禁止濫捕濫殺,再就是保護森林、沼澤等棲息地。

打印】 【關(guān)閉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