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好些鼠和兔改名換姓挪位了!

2013-10-08 陳安國      】

  全世界嚙齒動物(Glires)2369種,占現存哺乳動物(5416種)的43.74%,其中約1/10(計225~247種)在我國有分布。它們分布各地、各個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在生產與生活許多領域與人類關系密切;而動物分類學是生命科學許多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因物種鑒定錯誤或未做物種區(qū)分,研究成果不能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或者在防治、保護利用、外貿、國際交流等實際工作中受困的事例屢有發(fā)生。嚙齒動物種屬繁多,科學研究活躍地進行著。新種、屬的發(fā)現,某些科、屬、種相互關系重新分析,以及為加強國際交流,建立了《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并一再修訂(2007年2月出第4版,下文簡稱《命名法規(guī)》),共同采用國際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動物學名,于是新的分類系統(tǒng)產生,分類單元隨之調整,許多動物名稱被訂正。從事生物學、農學或醫(yī)學的相關科研、教學或作業(yè)的人,尤其是關涉防治、保護、利用嚙齒動物工作的,對這些變化應當充分注意,及時掌握。

  動物分類系統(tǒng)主要階元是門、綱、目、科、屬、種。我們先從“目名”講起,哺乳綱中具有①門齒無齒根而終生生長、②無犬齒而具“齒虛位” (即門齒與頰齒間有寬空隙)2特征者,皆以發(fā)達的門齒啃嚙食物,為“嚙齒類”。蘇聯學者Ognev(1940)將它們歸為嚙目(Glires——系采用Linne系統(tǒng)中的“嚙目”名而去掉犀牛),再依上門齒結構分為復門齒亞目(Duplicidentata,包括兔類和鼠兔類)和單門齒亞目(Simplicidentata,包括鼠類及河貍、豪豬、旱獺等)。我國早年教科書采此說,或將目名改為Rodentia(“嚙齒目”)而下分該2亞目。但美國學者Simpson(1945)提出一套完整的動物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將Glires提格為嚙類總目,兩亞目分別提格為兔形目(Lagomorpha)與嚙齒目(Rodentia),更受國際普遍認同;我國上世紀70年代后也多從之,不過按習慣仍常將兩者合稱“嚙齒動物(rodent)”,是為俗名,2008、2012年鄭智民等主編的專著兼述Glires的2目,也仍名《嚙齒動物學》。而現今有些文獻中講“嚙齒動物”則是狹義的,限指Rodentia(嚙齒目),閱讀時須留神。

  本文講“鼠和兔”,乃包含該2目動物。20世紀末期以來,全世界的嚙齒動物分類工作都有了很大進展,一系列重要專著出版,最突出的代表有Corbet等(1986~1993)的《世界獸類物種名錄》(共3版)和Wilson 等(1997~2005)的《世界哺乳動物物種》(共3版),世界各國動物學界幾乎都將其視為“標準”。我國改革開放以前陷于封閉保守,嚙齒動物名稱大都沿用上世紀50~60年代的學名?,F在這些新分類系統(tǒng)、名錄中,我國的不少嚙齒動物學名已被改變。從與世界接軌的角度,我國學者主張原則上接受國際新分類系統(tǒng)及相應的學名變更,但對于那些我們已研究過的類群,則堅持自己的研究結果。

  依Corbet和Wilson的名錄,我國嚙齒動物屬級及其下分類單元學名改變尤多。改變的原因,一類是貫徹《命名法規(guī)》作了修訂;另一類是科學進步所

 
致,有原來的大屬劃分為若干個新屬,也有若干個原有小屬合并為一大屬,或者是某物種轉入另一個屬,這都得改成新屬名;也有因某物種被證明是另一先命名物種的同物異名,按“優(yōu)先律”改用先定的種名;是其地理亞種,則降為亞種名稱。反之,如果地理亞種被提升為獨立物種,其亞種名也得以取代原來的種名。物種的拉丁學名是雙名制,由屬名+種名構成,屬名猶如姓氏,屬名改變則相應的各物種名稱都變了。馬勇等(2012)列舉并討論了53項逾120個物種學名的變動。作為普通閱覽,本文僅選介一些重要經濟動物特別是常見農業(yè)害鼠的學名變化。

   1.“草兔”已一分為二——我國野兔已知9種,其中長江以北至黑龍江廣泛分布、最常見的“草兔Lepus capensis”被分為兩個獨立種:新疆東部和東天山山地、甘肅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的草兔更名為中亞兔Lepus tibetanus;中國其他各地(包括準噶爾盆地)的草兔更名為蒙古兔Lepus tolai。

  2.“高山鼠兔”一分為三——在中國,原鑒定為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a 幾個亞種的,現均被修訂為獨立物種:

 
⑴分布在新疆阿爾泰山地的亞種O.a.nitida升階為種級,即高山鼠兔Ochotona alpine;⑵分布在寧夏與內蒙古邊界賀蘭山的O.a.argentata亞種更名為賀蘭山鼠兔Ochotona argentata;(O. helanshanensis為其“后同物異名”,屬于無效名稱)⑶分布在東北和內蒙古東北部山地的O.a.cinereofusca、O.a.coreana 和O.a.mantchurica等均改為東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的亞種。

    3.“黃鼠屬”拉丁屬名更改——原屬名Citellus經考證為無效學名,改用Spermophilus 。

    4.“赤頰黃鼠”2亞種皆升格——赤頰黃鼠Spermophilus erythrogenys在國外見于哈薩克斯坦、阿爾泰及蒙古;在我國,新疆的赤頰黃鼠S. e. brevicauda亞種今已獨立為物種—短尾黃鼠Spermophilus brevicauda;S. e. carruthersi為其亞種。內蒙古的赤頰黃鼠個體略大,尾
 
毛色甚淺淡,也獨立為物種—淡尾黃鼠Spermophilus pallidicauda。早期有人把它們列入大黃鼠S. major或小黃鼠S. pygmaeus 的亞種;但實際上,這兩種在我國可能均無分布。

    5.確認“阿拉善黃鼠”為獨立種——原先我國學者多數認為“阿拉善黃鼠”量度與達烏爾黃鼠有交叉,應為后者的亞種?,F根據模式產地—內蒙古南部典型荒漠區(qū)的標本研究,發(fā)現兩者形態(tài)特征顯著不同,而且其染色體數與蒙古國西南部的相同,皆是2n=38,確認阿拉善黃鼠Spermophilus alashanicus為獨立種;而那些二倍染色體為2n=36的種群才是達烏爾黃鼠 Spermophilus dauricus。

  6.“旱獺屬”重新獨立3個物種——旱獺屬Marmota的草原旱獺 M. bobak、灰旱獺M. baibacina和西伯利亞旱獺 M. sibirica曾被合并為歐洲旱獺M.marmota 或草原旱獺 M. bobak。現根據遺傳免疫學研究分析,以及發(fā)現后2者在蒙古國西北部同域分布,已被重新認定為3個獨立物種。

 


    7.“大倉鼠”由亞屬提升為獨立屬——大倉鼠原在倉鼠屬Cricetulus的亞屬,現升格為大倉鼠屬Tscherskia。因此,大倉鼠的學名應為Tscherskia triton。

    8.“凸顱鼢鼠”升為屬級,4物種被改名——原為鼢鼠屬Myospalax的凸顱鼢鼠亞屬現已獨立為屬Eospalax;中華鼢鼠、羅氏鼢鼠和斯氏鼢鼠的屬名均須改為Eospalax。此屬中的甘肅鼢鼠Myispalax cansus作為中華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 的同物異名被并入。

  9.“鼴形田鼠”1亞種升級——原為鼴形田鼠Ellobius talpinus阿爾泰亞種E. t. tancrei現提升為獨立物種:Ellobius tancrei。

 
    10.“鼠平屬”拉丁屬名更改,5物種改“姓”——先前用的屬名Clethrionomys因是同物異名被廢,啟用先立屬名Myodes 。與此相關,本屬各物種的學名被修訂為:灰棕背鼠 平 Myodes centralis,天山林鼠 平 Myodes flater,棕背鼠 平 Myodes rufocanus,紅背鼠 平 Myodes rutilus和山西鼠 平 Myodes shanseius。

    11.“松田鼠”2亞屬升格,4物種改“姓”——國內原是松田鼠屬Pitymys的2個亞屬現都已被升格為獨立屬:亞洲松田鼠屬Neodon和白尾松田鼠屬Phaiomys。相關物種隨之更名為:高原松田鼠 Neodon irene;帕米爾松田鼠 Neodon juldaschi;錫金松田鼠Neodon sikimensis;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

  12.“柴達木根田鼠”被認定為獨立物種——分布在青、甘、川及內蒙古西部的根田鼠原訂名為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limnophilus亞種。但除牙齒特征與其相近外,形態(tài)和生態(tài)上二者區(qū)別較大,現認作獨立物種Microtus limnophilus,并已得到染色體研究結果支持。

 

    13.“黃兔尾鼠屬”獨立——原為兔尾鼠屬 Lagurus的亞屬Eolagurus,現提升為獨立的黃兔尾鼠屬,其下2個種隨之改“姓”:黃兔尾鼠Eolagurus luteus和蒙古兔尾鼠Eolagurus przewalskii( 別名青海黃兔尾鼠)。

   14.紅尾沙鼠正名——紅尾沙鼠正確學名是Meriones libycus。我國以前采用的學名Meriones erythrourus是它的同物異名,已不能使用。

    15.“毛足田鼠”升為屬級,3著名田鼠改“姓”——原為田鼠屬 Microtus 后足掌被毛的亞屬現獨立為毛足田鼠屬Lasiopodomys。此屬3種田鼠皆更改屬名: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和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

  16.我國各地“小林姬鼠”皆系誤稱,全被訂正為姬鼠屬的不同物種——中國各地林棲的一些體型較小的姬鼠早年幾乎都曾被鑒定為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但真正的Apodemus sylvaticus額骨光滑,無眶上脊,且只分布在歐洲。

    今內地和西南地區(qū)標本已更名為中華姬鼠Apodemus draco,它們都生有眶上嵴;川滇一帶的長尾姬鼠Apodemus orestes為中華姬鼠的同物異名。而也無眶上嵴者,烏拉爾山地及其以東地區(qū)(包括中國新疆)的為烏拉爾姬鼠Apodemus uralensis;喜馬拉雅山地區(qū)的為喜馬拉雅姬鼠Apodemus pallipes。我國西藏普蘭原訂名為Apodemus sylvaticus wardi的姬鼠為后者的亞種,應更名為Apodemus pallipes wardi。

    17.“大林姬鼠”早就更名為朝鮮姬鼠——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是日本特有種,中國與鄰國以前所謂的“大林姬鼠”系誤訂名,早已更名為朝鮮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

  18.原“大鼠屬Rattus”大拆分,我國20余種大鼠須改“姓”——原分類系統(tǒng)中的Rattus 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數最多的屬,近半個世紀已拆分出多個新屬,僅中國境內就已分為大鼠屬Rattus、白腹鼠屬Niviventer、青毛鼠屬Berylmys、小泡巨鼠屬Leopoldomys和王鼠屬Maxomys等5屬。其下20余種鼠都隨之挪位改屬名。

 
  19.黃胸鼠更名——依優(yōu)先律,黃胸鼠學名變更為Rattus tanezumi 。以前用的 Rattus flavipectu廢止。

    20.擬家鼠廢棄2異名——確定擬家鼠學名為 Rattus pyctoris。其種名曾用rattoides或turkestanicus,均為同物異名被廢棄。

    總觀之,物種名稱變動涉及幾近我國現存嚙齒動物的半數。其中有一些未被我國學者采納,屬級有側紋巖松鼠屬Rupeste。該單種屬因與巖松鼠屬Sciurotamias的陽性生殖器官相似,國外學者多主張合并為一屬;但其上頜缺少1顆前臼齒,馬勇等(2012)認為此差異畢竟是很大的,有待進一步研究,主張暫保留該屬名,側紋巖松鼠繼續(xù)用原學名Rupestes forresti不變。在種級變動方面,持保留意見更多,例如:Wilson 將云南的前胸部有明顯黃褐色塊斑之斑胸鼠Rattus yunnanensis,以及我國南部地區(qū)常見、腹毛純白色的斯氏屋頂鼠R. Sladeni都歸為黃胸鼠的同物異名,我國學者主張二者皆應仍視為獨立種,但后者學名改為東亞屋頂鼠Rattus brunneusculus Hodgson,1845,因它是訂名屋頂鼠時間最早的。又如鼯鼠屬Petaurista,Wilson 將中國南部的栗背大鼯鼠P. albiventer歸入赤鼯鼠P. petaurista;將四川和云南的(P. yunnanensis和P.lylei)、臺灣的(P. grandis),以及海南的(P. hainana)各地體型較大的幾種鼯鼠都歸為模式產地在印度的霜背大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馬勇等(2012)認為這尚須研究。尤其,栗背大鼯鼠P. albiventer 的體型比赤鼯鼠大得多、毛色也明顯有別,而海南鼯鼠P.hainana的形態(tài)特征與霜背大鼯鼠Petaurista philippensis也大不相同,主張保留它們的獨立物種地位?!绱说鹊?,不一一列舉。

  在Wilson et.al.《世界哺乳動物物種》第3版(2005)新分類系統(tǒng)中,我國嚙齒動物物種的分類位置也發(fā)生了非常大

 
的變化??萍壍淖儎雍荏@人,主要有:

    1,新立鼴形鼠科——原倉鼠科Cricetidae中的鼢鼠亞科和竹鼠科Rhizomyidae被歸入鼴形鼠科Spalacidae,分別為該科的鼢鼠亞科Myospalacinae和竹鼠亞科Rhizomyinae。后者原科級詞尾-dae也就降為亞科級詞尾-nae 。

 
    2,沙鼠亞科挪位——沙鼠亞科原為倉鼠科的亞科,現被轉成鼠科Mudidae的沙鼠亞科Gerbillinae。

    3,林跳鼠科被拼——林跳鼠類包括林跳鼠屬(Zapus)和蹶鼠屬(Sicista)曾作為獨立的科Zapodidae,現Wilson系統(tǒng)及近年更多作者都將該2屬歸入跳鼠科Dipodidae,分別成為林跳鼠亞科Zapodinae和蹶鼠亞科Sicistinae?!傲痔罂啤币蛑∠?。

    4,田鼠亞科是否改為“鼠平 亞科”起爭議——倉鼠科 Cricetidae中的田鼠亞科Microtinae,今因被考證出Gray于1821年曾以水鼠平 屬Arvicola為模式屬發(fā)表了鼠平 亞科Arvicolinae,根據優(yōu)先律原則,Wilson及外國近期分類學著作中,多已將其更名為“鼠平 亞科Arvicolinae ”。但我國學者(羅澤珣等,2000)認為,依據《命名法規(guī)》的另一條規(guī)則,“鼠平 亞科”屬于“遺忘名”,為維護學名的穩(wěn)定性和普遍性,堅持沿用大家習慣的“田鼠亞科Microtinae”(見《中國動物志?獸綱?.嚙齒目?.倉鼠科》)。

  5,將原為鼯鼠科Pteromyidae的鼯鼠類動物,改為松鼠科Sciuridae 松鼠亞科Sciurinae內的

 
一個族:鼯鼠族 Pteromyini ? ——這是根據近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結果,認為它們是松鼠族的姊妹群,Wilson 做了上述大變動。但中國和俄羅斯分類學家認為,鼯鼠類在形態(tài)上具有非常特化的運動器官——前后肢間張有被毛的皮翼(飛膜),且古生物學研究也證明它不屬于松鼠科動物,不贊成改動,仍視其為獨立科。

    “科”在分類系統(tǒng)樹上處于前位,隨“科”的改變,相應屬、種在系統(tǒng)樹上的位置勢必都得大挪移了!馬勇等(2012)在其新著中對上述5大變動作了介紹,但編制的中國嚙齒動物檢索表,鑒于高級分類階元本沒有很嚴格的定義,仍按照《中國動物志》編寫總框架規(guī)定,對亞科級以上分類階元名稱皆暫未做變更。

打印】 【關閉
附件下載: